第209章 海水晒盐,沈凌菲又来了(2/6)

  【刺明】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精盐的数量越多,可以抢占的市场就越多,获得的利润就越大。现在的精盐市场,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地步。大明朝每年需要耗费的食盐,在数亿斤以上。即使张准开辟一百个盐场,也不过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罢了。因此,根本不用担心市场的饱和问题。

  其实,杨家屯目前出产的精盐,主要是在山东地区销售,部分通过黄四郎、郭明泰的途径,销往南边的淮安府。这些地方的精盐销售,依然是远远未饱和的。从长远的战略来看,夏河寨出产的精盐,主要应该是销往江南等地,那边的人口更多,需要消耗的食盐更多。等闲几百万斤,根本不够看的。

  如果国内的市场饱和了,还可以直接装船运到海外。无论是朝鲜,还是日本,都是比较缺盐的。甚至,南洋地区,同样需要精盐。当然,最缺盐的地区,还是辽东和蒙古大草原。畜牧业兴旺的地区,对茶叶和食盐的需求都很大。只是,如果将食盐卖给鞑子和蒙古人,那就是资敌了。这是肯定不能做的。

  晒盐场初期的投资,可不是少数目。一个15亩的晒盐场,光是需要耗费的水泥,就是个天文数字。浮山所生产的水泥,需要用来进行城市建设、港口建设,要挤出来做晒盐场,还是有点难度的。因此,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要不要在灵山卫本地,新建几个水泥窑,就地提供水泥。

  然而,新建水泥窑,同样是需要投入初期资金的。一个水泥窑,太多的资金不要,五百两银子还是要的。几个水泥窑,就是几千两白银。加上工人的工钱什么的,这个数字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无论是建设什么,伸手都是钱。要不是依靠玻璃获得了一些额外的利润,张准是没有资金兴建晒盐场的。

  白手起家,真的是不容易啊!

  “大人,沈凌菲姑娘求见。”

  张准正在盐场视察的时候,忽然接到报告。

  “沈凌菲?”

  张准微微有些奇怪。

  她怎么会出现在夏河寨?她不是应该返回了江南了吗?这么快就从江南回来了?不知道玻璃的销售情况如何?要是玻璃的销售状况理想,很有必要加大生产力度啊,现在的张准,实在是太缺钱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