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王侯将相(2/4)

  【我盗墓被直播了】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咸丰五年(1855年)二月,奉旨赏穿黄马褂。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BJ,咸丰帝逃往承德,奕䜣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九月十五日,十六两日,奕䜣分别与英使、法使签订《中英BJ条约》与《中法BJ条约》,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他主持议和以及进行的大量的善后事宜赢得了西方对他的好感,为他以后外交活动创造了条件。在议和期间他笼络文祥(户部侍郎)、桂良(文华殿大学士)、宝鋆(总管内务府大臣)、胜保(副都统),形成了一个新的征治集团。这是他通过议和捞到的征治资本。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儿子载淳继位,改年号为“祺祥”。

  临终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也就是传授中的顾命八大臣,但是八大臣与新皇帝载淳的生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产生严重矛盾。

  于是,

  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的一次宫廷正文变,此次正文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变其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正文变”,亦称“BJ正文变”,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正文变”。

  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

  作为辛酉正文变的获胜一方,奕䜣协助慈禧太后正文变,被授予议政王,在军机处担任领班大臣。全面控制了中枢机关。奕䜣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总管内务府大臣,从而控制皇族事务和宫廷事务大权。他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王大臣的职务主管王朝外交事务,自此总揽清朝内政外交,权势赫赫。

  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

  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