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祭酒(3/5)

  【战国明月】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这时候,又有邹奭的侍从携带食盒、铜酒壶上来布食,邹奭对荀况说道:“祭酒,回到学宫,你我又要被种种俗事叨扰,不如在此用飨闲谈片刻,何如?”

  荀况对邹奭的作风见怪不怪,笑道:“我不在在临淄这些时日,学宫事务有劳子盛照看,不知可有何新鲜事?”

  作为田齐桓公时创办,威王、宣王时期达到鼎盛的学府,稷下学宫吸纳了天下各个学派的学者,作为齐国王室的顾问,在此“不治而议论”。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等诸子百家荟萃于此,有上千人之多,他们不论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

  故而学宫里最常见的一幕,便是不同学派的士人或在厅堂,或在路上争辩诘难,你来我回好不热闹,这种“百家争鸣”的情景,就是荀子所问的“新鲜事”。

  “无他,无非是又有人来向鲁仲连挑战,被他三言两语驳倒,又或是稷门外的小说家吵吵着要入学宫开宗立派……若说最不寻常的事,便是公孙龙回来了。”

  “公孙龙?”

  荀况皱眉,虽然他与公孙龙同为赵国人,也是二三十年的老相识了,但二人实在谈不上友善,其一是性格不合,公孙龙的诡辩和荀子一贯严谨的治学态度背道而驰。

  针对最热门的形名之辩,荀子也写了一篇《正名篇》,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正名是为了辩实,辩实是为了行大道、通大志,拥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应当由官方统一制定形名关系,而不是靠一些名家辩士胡说八道,搅乱逻辑。

  所以他当年就毫不留情地批评公孙龙的做法,是“惑于用名以乱名”!认为名家为了自己的私利,非但无法把名实问题说清楚,反而越来越使普通人迷惑混乱。

  那时的公孙龙与荀子一番驳辩后难以取得共识,遂不欢而散,荀子留在齐国稷下,公孙龙则活动于燕、赵,颇有些泾渭分明的意味。

  现如今公孙龙重回稷下,在荀子看来,只怕又要操持他那些“白马非马”“鸡三足”“人三耳”的诡辩命题,到处找人辩难以搏名声,好壮大名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