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新秩序】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李诚中曾经和这位天下知名的致仕宰相接触过几次,在他看来,张濬爱自己更甚于朝廷,举着中枢大义的名分,其实是为自己图谋权势。张濬最早投入大太监杨复恭帐下,为杨复恭所举荐,这才走上了仕途。杨复恭失势后,他立刻倒向了田令孜。后来杨复恭重新掌权,将他罢黜,他便又投靠了今上。
这样一个人,李诚中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不喜欢,但此人的审时度势之能,却也正合李诚中的需要。李诚中确实感到身边缺少一个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朝廷重臣为自己张目——在河北官员中,冯道和韩延徽年岁太小,资历都太浅了。
事实上,被王师范毕恭毕敬请来作中人的张濬,早已心有所属。天复二年的时候,李诚中帮助缁青抵御宣武,那时候就和张濬有过接触,随着私底下来往越来越密切,张濬便逐渐对这位李唐宗室“倾心”,开始向李诚中“押注”。
有这位在一旁陪着,泰山之会自然一帆风顺。王师范几乎全盘接受了李诚中的条件,但他也有一个要求:他只接受朝廷的命令。这个要求并不难,等于是给王师范加一块遮羞布,所以李诚中也立刻答允了下来。
李诚中想要的不是简单的“臣服”,那种明面上向他低头,表示愿意听命行事,但实际上仍旧割据的臣服,对于李诚中来说毫无意义。
实际上光化年间之前,王师范就一直臣服于朱全忠,那时候朱全忠的主要作战对象是河东的李克用,没有多大精力顾及缁青,所以当王师范表示与他结盟,以示修好之意的时候,他很爽快的答允了。
在缁青与宣武的关系中,两家明面上是盟友,但缁青方面需要时不时供应宣武军粮秣,宣武需要的时候,还要偶尔抽调几支兵马参战。此外,当形势所需时,缁青还要在舆论上密切配合宣武——比如一起向朝廷上表、或者斥责某家藩镇哪里哪里不对等等。而在缁青地盘上,官员的任命、军队的征募和调动、甚至出兵、钱粮的收缴等等,都是自家的事情,宣武不能指手画脚。
这样的臣服是李诚中不可能同意的,也是有碍于“恢复中央”大业的,不仅张濬不会同意,王师范自己也明白这不现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