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赴马关甲午爆海战 庆花甲慈…(1/5)

  【红鸾记】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而清军方面,战前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由于统治集团主战、主和意见分歧,相互掣肘,事先既未组成专门的作战指挥机构,更无统筹全局的战略指导。

  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继则在海陆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慈禧太后命令北洋大臣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沿江、沿海遇有倭人轮船驶入各口,即行迎头痛击,悉数歼除。

  据此,清廷决定增调陆军赴朝,先在平壤集中,然后南下驱逐在朝日军;以海军各舰队分守各自防区海口,北洋舰队巡弋于大同江口以北黄海北部,并扼守渤海海峡,确保京畿门户安全,策应在朝清军。

  1894年8月16日,驻朝陆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总兵左宝贵战死,统帅叶志超等逃回国内。

  1894年8月18日,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主力在黄海大东沟附近海域遭遇,丁汝昌执行李鸿章“保船制敌“的方针,但北洋海军在弹药不足,在此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挥,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

  中国军舰沉没4艘,日本舰队亦遭重创。

  此后,清军在鸭绿江、九连城等战场与日军激烈交战,但终未能挡住日军的攻势。

  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守,北洋水师覆灭。

  我们来分析一下北洋舰队的覆灭原因吧。

  首先北洋舰队的覆灭与朝廷旧官员是分不开的,众大臣将北洋舰队视为李鸿章的私家军,挑拨其与慈禧的关系,提醒慈禧心加戒备。

  朝廷旧官员的内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北洋之外的党派之争,一种是北洋之内的党派之争。

  先说北洋之外的吧,主要有两大派系,一是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派,包括抗议海防捐的张之洞,二是以李鸿章为首的北洋洋务派。这二者之间先是由私人恩怨再到国家政见的不同引起。

  而光绪帝对师傅的尊敬和信任也导致清流派变成了帝派。

  作为翁同龢的门生,光绪皇帝深受其思想熏陶,深以清流言官的意见为是。

  光绪皇帝认为李鸿章胆小怯懦,认为其在对日作战上过于谨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