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李鸿章崭露头角 师徒情源远流…(4/5)

  【红鸾记】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这表明,李鸿章此时的战略和用人眼光已在曾国藩之上。后来,经过胡林翼、陈鼐和郭嵩焘等友朋的劝说和曾国藩的再三招请,李鸿章乃于次年六月七日重回湘军大营。

  1861年,咸丰十一年,李鸿章奉命在安徽再次组织团练,先是招募了合肥西乡三山诸部团练。

  接着又通过前来安庆拜访的庐江进士刘秉璋与驻扎三河的庐江团练头目潘鼎新、吴长庆建立联系。

  潘、刘自幼同学,又同为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的门生,吴长庆的亡父吴廷香也与李文安有旧交,自然一呼而应。

  同治元年(1862年)春节过后,淮军最早的部队树(张树声)、铭(刘铭传)、鼎(潘鼎新)、庆(吴长庆)四营即陆续开赴安庆集训。

  与此同时,李鸿章还命令三弟李鹤章回合肥故乡招募旧部团练,响应投军的有内亲李胜、张绍棠,昔年好友王学懋,以及父亲李文安的旧部吴毓兰、吴毓芬等。

  首批四营淮军抵达安庆后,曾国藩极为重视,亲自召见各营将领加以考察,并亲为订立营制营规。

  曾国藩担心新建的淮军兵力太单薄,还从湘军各部调兵借将,其中湘军整营拨归淮军的就有十营。其中,以桐城人程学启部“开“字两营作战最为凶悍,士卒多系安徽人(丁汝昌当时即在该部)。这样,李鸿章初建的淮军,就有了14个营头的建制(每营正勇505人,长夫180人,共685人)。

  1862年(同治元年)二月,曾国藩在李鸿章陪同下,检阅已到达安庆集结的淮军各营,淮军正式宣告建军。

  随后,上海士绅花银18万两,雇英国商船7艘,将淮军分批由水陆运往上海。由于“济“字营留防池州,因此乘船入沪的淮军共计13营约9000人。

  李鸿章本人于三月十日随首批淮军抵沪。

  1862年3月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12月改为实授。

  此时,师生二人的关系达到了巅峰时期。

  李鸿章受任之初,形势极为严峻。当时上海是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华洋杂处,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

  淮军抵达时,正值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能否守住上海并徐图发展,是摆在李鸿章面前的最大考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