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鸾记】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前后一千多年,是传统社会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
会试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或“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贡士一般考取人数在三百人左右。为公平起见,清例分南北各省分别录取。
虽然说两江的状元特别多,但是就总的贡士比例来看,南北还是比较平均的。
此时少诚考中的即是贡士资格。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
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
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
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
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
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三元及第”。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仅有13人能够三元及第,整个清代则有钱綮、陈继昌两人(另有三元及第的武状元王玉鐾)。
点翰林主要是指的是,中了进士后,一甲进士直入翰林,状元官翰林院编撰(从六品),榜眼、探花授编修(正七品);二三甲进士则通过考选庶吉士才得入翰林,称为朝考,也叫馆选,是二三甲入翰林的第一步。
所谓庶吉士,就是在新科进士中再行选拔,但因庶吉士又称庶常吉士,故其学馆称为庶常馆。
曾国藩就是在殿试中中了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时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为何殿试成绩不怎么好,朝考时却突然成绩拔高了呢?
原因就是在会试后,主考官就变成了所有中试的贡生的老师,贡生们会全部都上老师家里去拜访,而同时中试的就称为“同年”,互相拜访结交,为以后的官场应酬做准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