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无间道(求追读!)(2/4)

  【干宋】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范仲淹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改革晋升制度,将官员执政期间的政绩纳入考核标准。同时还完善奖惩条例,过去不犯错就能得到晋升,但现在不作为便是错,虽然不会因此被罢官,但却会被调任到闲职部门,从此与权力无缘。

  “抑侥幸”是指改革北宋近乎泛滥的恩荫制度。

  从赵祯的父亲宋真宗赵恒时代开始,北宋官员就对每年的南郊大礼,以及万寿节(皇帝生日)充满期待。

  因为这两天皇帝要向臣子们广施恩泽,从两府大臣到各路提点刑狱官以上,都可以向朝廷申请恩荫名额。

  比如某位翰林学士每年可以恩荫一位子侄当官,数十年下来,光这位翰林学士一人就可以带出几十个新官。

  这样的官场生态显然是极不健康的。

  北宋冗官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在于此。

  范仲淹提出的“抑侥幸”正是要抑制这种极不合理的“侥幸”。

  范仲淹提议两府并两省官遇大礼只允许恩荫一个亲生儿子充任京官,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子侄都可以恩荫;各路转运使及边任文臣到任二年后才可以申请恩荫。

  范仲淹提出的“明黜陟、抑侥幸”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北宋冗官愈发严重的问题。

  可也因此,范仲淹得罪了太多既得利益集团。

  结果,由范仲淹主持推行的“庆历新政”在运行了一年零四个月后就宣告失败。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改革派大臣也纷纷被排挤出了朝廷。

  由此可见,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帝王支持,再有能力的官员,也无法撼动既得利益集团。

  而到了赵佶这一朝,冗官和任人唯亲的问题差不多已经达到了巅峰,寒门子弟要想出人头地,更加艰难。

  而且,赵佶还大兴太学,搞得一年就有三四千个太学生诞生。

  这就使得寒门子弟,在这狼多肉少的恶劣环境下,更加难以出头了。

  所以,李存才一直很有信心,自己搞科举,肯定能招揽到一些渴望出人头地的寒门子弟。

  事实证明,李存是对的。

  虽然目前还很少,但至少已经有胆大的寒门子弟来投李存了。

  这就坚定了李存信心。

  李存相信,只要自己能挡住几波宋军的攻击,给这些寒门子弟看到自己能成大事的希望,肯定会有更多的寒门子弟,甚至是豪门子弟来投自己的。

  到那时,李存就再也不用为没有人才而操心了。

  依照笔试的结果,李存亲自一一面试了这九十九个考生。

  虽然这些考生大部分都表现得差强人意,但李存还是很干脆的依照他们各自的才能,或是把他们下放到了自己已经打来的建德、桐庐、新城、富阳、钱塘、仁和、於潜、余杭、盐官、昌化、临安这十一个地区,或是让他们在中央(即杭州城)任职,亦或是让他们进入虎贲军担任参谋、书写机宜文字、管勾机宜文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