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七章 点下重商主义的第一个点数(3/5)

  【我在现代留过学】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然后循祖宗漕粮入京之制,用蚕盐之法,配与天下贫苦百姓……”

  “同时,可鼓励地方,多售海盐及鱼干……所得利润,一半归中枢,一半留与地方州郡,为其经费!”

  韩绛和吕公著听完,都是心头摇动。

  他们自然听得懂,赵煦的意思。

  在大宋并不是所有商品,都会征税。

  皇帝要的贡品,就没有任何税收。

  甚至地方还得自己掏钱,自带干粮帮皇帝送到京城。

  同样的,汴京的漕粮,也不需要交税。

  从东南起运的漕粮,在大运河上一路绿灯,直抵汴京,中途没有任何官府刁难、吃拿卡要。

  正是因此,汴京的粮价才会长期维持在低位——基本和产粮地持平(北宋皇帝长期对汴京粮价进行补贴,人为压低了汴京粮价)

  所以,都大江淮等六路发运使司衙门以及白波三门发运使衙门的差遣,从来都是肥差——因为可以在漕船上夹带商品,一年下来,哪怕是个小官也可以轻轻松松赚到几百贯甚至上千贯的利润。

  所以,用漕船之制,就是要宣布中枢定点采购的海盐、鱼干,在天下州郡免税通行。

  用蚕盐之法,配与百姓,则是要将这些东西,强行卖给百姓。

  鼓励地方多售海盐及鱼干,所得利润地方和中枢对半开,就是给地方官府分配好处了。

  这算是打一棒子,又给颗甜枣了。

  这样一来,似乎是三赢了。

  百姓交的钱,现在可以拿到实物了,不再是和过去一样,给了钱却看不到盐。

  如今,至少可以拿到一些实物了。

  登州等地的海盐、鱼干,现在也能卖出去了。

  朝廷和地方,大抵也能赚到一些钱。

  就是……

  两位宰相,总感觉有些不太现实。

  可能吗?

  大家都赢的话,谁在输?谁在付出代价?

  可他们也不敢问,更不会问。

  原因很简单。

  这个事情,是官家亲自提出来的。

  而且,为了推进这个事情,官家可是发了脾气,做了文章的。

  这就意味着——他无论如何也要做这个事情。

  甚至可能有了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决心!

  同时,蚕盐法的败坏,和他们的父亲都已经捆绑在一起了——官家已经暗示了。

  所以,现在改革蚕盐法,使之重新恢复一定济贫属性。

  等于给他们的父辈解套。

  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在这个事情上做文章了。

  于是,韩绛也好,吕公著也罢,都只能唱赞歌。

  “圣明无过陛下。”

  “唯我陛下,仁圣睿智,泽被苍生……”

  两位宰相在短暂的迟疑之后,就立刻开始唱赞歌了。

  不管怎么说。

  至少在现在看来,两位宰相都觉得,官家的改革方法,是没有问题的。

  就算有问题,那也是后来人的问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