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分配(2/6)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高桥马鞍的出现,使得马鞍两端从平坦转为高翘,限制了骑手身体的前后滑动趋势,提供了纵向的稳定性。而马镫的使用,通过固定双脚提供横向稳定性,同时在马鞍的协助下将人和马结为一个整体,使骑兵利用马匹的速度进行正面冲击成为可能。西方学者曾这样评论进入欧洲的匈奴人携带的新装备:“马鞍是人与马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关键。匈奴人独特的马鞍引起了罗马人的惊奇。他们的马鞍不像罗马人的那样由裹住马肚子的皮革制成,匈奴人的马鞍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有一个两头高的木制托架。这样不论马怎么跑,骑士们都能稳稳地坐在马背上。”

  既然马鞍和马镫是以骑兵为主力的作战方式产生的前提,从中国古代骑兵运用的情况中就大致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了。可以认为,在中国至迟到秦代,马鞍和马镫仍未产生。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由于始皇陵兵马俑中具有表现细致的马具,却惟独没有高桥马鞍与马镫,而且还因为在兵马俑战阵的布局上,骑兵数量相对很少,且被布置在远离主阵的侧面角落里,这说明在秦代以前,骑兵的作用只是侦察、侧翼包抄、骚扰遮断、偷袭和追击,并不能成为作战主力,更不用提独立承担整个战役了。

  在中国所发现的最早表现高桥马鞍的文物是东汉末年作品,如雷台汉墓出土的骑俑和鞍马彩绘木雕;而最早具备马镫的雕塑作品是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中的骑马乐俑,因这批俑中有马镫者只是在马身左侧鞍下有一个三角型镫具,仅及小腿一半高,而右侧则没有,且骑者的脚也未踏于其中,所以被认为是马镫的雏形,即用于上马的器具;致于最早的实物双马镫,则是辽宁北票十六时期北燕冯素弗墓的鎏金铜裹木质马镫。

  耿精忠也知道马具制作的不易,但是现在好像并不能立即就提供出大批的马具,即便是回到福建大肆收购也不成。这样就明摆着告诉所有人他耿精忠组建了上万人的骑兵,那样的话,他的骑兵可就起不到出奇制胜的作用了。现在在福建的,从吴三桂手上得来的五千马匹可是明着分配给了众多的陆战军,而骑兵总数摆在名面上的也就一千人。待到将来自己一下子冒出上万的精锐骑兵,那才是真正能起到震撼效果。

  “先将会制作的马具的工匠都集中起来吧。吕宋岛这边能找到多少就是多少。回头待本王回到福建。在福建及周边在搜罗一批这方面的人才,然后就给你们送来。所有的材料,你们去跟鲲鹏商队去下订单,他们会想办法把原材料弄来的。”耿精忠如是说道。

  “如此,属下就没有问题了,最多再要三个月的时间,属下就可以保证有一万五千匹战马可以投入使用,半年之内。剩下的马匹也可以调教结束。请王爷放心!”单安听了自己所提的几个问题都在耿精忠的三言两语中解决,也自信的保证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