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的三国】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河东郡,新郡守诸葛亮故地重游,巡视平阳县。
平阳人口稠密不亚郡城,加上旁边又有造船厂,使得平阳优势更大。
诸葛亮来到城郊水田,五月之际稻田一眼望不见尽头。
佃户、自耕农、奴隶或者临时雇工混杂各处,拔除稗子。
诸葛亮远眺片刻,只觉得压力更大。
原来他只需要考虑平阳,或陈仓一县的发展,甚至可以从周围各县虹吸人口。
而现在户籍管理严格,人口流动不便,山野之间隐户也都陆续筛查出来。
想要发展河东,就不能用旧有的想法。
河东盐池是幕府直管,司金都尉府又准备依托平阳,在周围建设一座规模仅次于韩城的冶炼基地,以便就近使用太原、西河的煤、炭。
工业发展的好处,诸葛亮一眼就能看到。
可也有坏处,韩城周边工人、矿奴积聚,最近几年矿奴也可以休假,拿点赏钱出来喝酒,在女闾里放松一下。
为了挣钱,韩城周边的男子多来韩城参加官府的雇工,虽说比周围各县富足,就是婴孩养育不如周边。
以河东现在的人口,支持一个平阳船厂就已经很勉强了。
如果想要再建设与韩城规模类似的冶炼场,就必须从外地调人,外地也没有富余人口,只能从幕府直辖的奴隶中调拨。
这些人来河东,以后技术熟练后,成为自由人,也多会返回本籍,不利于河东本地发展。
因此诸葛亮决定上奏延迟河东冶炼场的建设,现在应该继续保持农业生产。
没有额外军事负担的情况下,河东秩序良好,百姓农忙之余要么参加雇工,要么积极生育。
河东尽可能的积攒粮食,才能方便进兵关东时供输军粮。
哪怕中条山作梗,无法直接往陕津运粮。
可运输船队北边走汾水,南边走涑水,都能低成本、高效率将粮食运到陕津。
三门峡凿通后,哪怕是太原的粮食,也能顺汾水、黄河而下,供给前线大军。
很多人乐观的认为关东、河北大姓纷纷出海逃亡,各地可以席卷而下。
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大族也只是分枝后出海避难,那么大的祖传基业,哪怕嫡脉放弃,也会有庶流小宗站起来继承、接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