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莫须有定罪卫渊?(2/6)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王安石点头道:“苏轼兄弟的父亲与文正公关系甚好,看在他们父亲的面子上,咱们那位范相公也不得不将苏轼调到京城。”

  卫渊只是微微颔首,未做回应。

  王安石继续道:“苏轼写写文章诗词尚可,但无治国理政之才,要是让这厮做了宰辅,只怕当年文正公的一些政策都要被推翻了。”

  苏家与范家关系不错,但这不代表着两家的政治观念就相同。

  这也是大周政治上比较独特的一幕。

  谈起政策,朝堂之上,大家互为死敌。

  但是谈起私交,彼此又堪为知己。

  卫渊认为,这样没什么不好。

  “苏轼与前朝李白倒是有几分相似,同样是文采斐然,也正如你所言,国家不能交到这样的人手里。”

  卫渊突然伸了伸懒腰,语重心长道:“要不,待与辽使接洽之后,我启程去一趟代州?”

  他们都在怀疑,辽国想要掀起战争。

  既如此,卫渊去一趟代州,也能提前做一做部署。

  只是,王安石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并不赞同卫渊的想法,

  “你能去代州固然极好,可你若去了,官家会怎么想?”

  “你于代州发迹,前些时日,又上了子,想让官家往代州增兵。”

  “所以,你不能去。”

  卫渊叹了口气,“如果让协助你办案的辽使宣布某种结果,是不是便不会落下辽夏两国口舌?”

  王安石微微皱起眉头,“我想过,但如何向我大周百姓交代?遇刺的是我国朝侯爵,结果却要让辽国颁布此案结果,百姓不会觉得有问题?”

  卫渊遇刺的事情,经过某些势力的推波助澜,在大周境内,已经是众所周知。

  有人猜测,乃是皇帝赵祯要杀他,故意栽赃给辽国;

  有人说,是夏国派出的刺客,其目的,是要挑起周辽两国战争。

  也有人怀疑.

  但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不置可否的是,此事已经闹得沸沸扬扬。

  如果不妥善处理,恐引起民间揣测。

  搁在平时,朝廷自然不会去重视。

  但现在,赵祯已经不行了。

  他若驾崩,事后民间有人借此事生出是非,该如何是好?

  “遇刺的是我,结果不能说话的也是我,当真是可笑。”

  卫渊倘若随意栽赃给辽、夏其中之一,战争就有可能爆发,但如果栽赃给他人,百姓们要么觉得不可能,要么就觉得,他有难言之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