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良策(1/3)

  【北齐不被骑】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此前和高洋说一年只有五万石,是因为没有数据支持,怕高洋说自己吹牛,所以才说得少了。

  除了与高睿讨论齐律的事,高殷还顺便让都督府中做记室的稽晔做了份资料,就是前些日子被高洋罚为奴仆,赶来告诉高殷说王昕要被杀的那个临漳令。

  高洋眼睛都瞪直了,他知道这人有才,但有才的人在朝廷多了,祖珽他都看不上,何况一个小小的稽晔。

  然而面对这份奏章,高洋心中不得不服,按这个计策进行屯田,三年之内,他自己毫无节度弄光的内府积蓄不仅能补上,还能供给军需,不需要减少对文武百官的俸禄。

  甚至能再盖两个新宫殿。

  高洋舔舐了嘴唇,将奏章发下去给重臣观看,再由近侍宣读,心中对稽晔刮目相看,对高殷的识人之能又有些感慨。

  作为君主,懂行肯定是最好的,在军事财政和政务上都不容易被糊弄。

  后世的君主不一定有开国皇帝的能力,不过体制已经建立起来,站在体制的最高位,国家需要的才能可以由臣子替代君主发挥,从而减少君主的压力。

  唯独一项能力是君主,或者说所有管理者都要具备的,那就是辨识人才的能力,以及对人才适当的奖赏与惩罚。

  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说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话,但做起来就极为难得。

  诸葛亮选择刘备而不是孙权,一小部分因素就是孙权身边的位置满了,孙权也不是一个让他满意的君主,“能贤亮而不能尽亮”。

  等众臣听完,都不得不对高殷和稽晔产生敬服和感激。

  在朝百官都明白,齐国再穷,那帮晋阳丘八们都不会短了吃喝,最后只能继续往下摊派,压榨到他们这些普通臣子以及百姓的身上。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齐国政治本就昏暗,如果连他们这些普通官吏的正常俸禄都无法到手,那齐国的吏治将会无可挽回,他们做官可不是为了饿死。

  此前所说的齐律之事,也就成了无根之水——活都活不下去,哪里会有礼义廉耻?为了生存而犯法,谁会谴责?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在不是假话,也只有吃饱了饭的程颐和朱熹,才会觉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