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刀锋】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针对中国问题,吉野平纯与吉村秀藏观点一致,聊兴甚浓。旁边的小雅太郎无奈的摇摇头,他历来主张缓而行之的温吞水策略,自日俄战争后,日本人逐渐在东北取得了话语权,尤其是皇姑屯事件后,东北军更是没有了对抗日本人的血性,甚至百般忍让退缩,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日本人的疯狂。
小雅太郎也没想到,事情的演变完全脱离了他的预想。
九一八事变发生前,日军兵力约莫2万人不到,此外在9月8日曾经发布征召令,一些所谓的“在乡军人”,纷纷被召集成军,但也最多不过万人。这样算下来,日军能打的也就3万人不到。而这个数量与号称30万的东北军相比,在正常人看来,就是鸡蛋碰石头,又是深陷在中国的土地上,怎么也不可能打得过。
但是日军的狂热分子并不这么看。他们的根据就在于东北军的张少帅,这是整个东北军的灵魂。但根据他们所得到的密报显示,这位少帅的精气神,自从中东路事件后,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1929年5月发生的中东路事件,是当时中国东北当局与苏联政府驻哈尔滨领事馆就中东铁路(原名东清铁路,民国以后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发生纠纷并引发的武装冲突。
交战双方是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和中国东北边防军。在开打之前,很多人不愿意打,但少帅却自认为东北军实力超群,根本不把苏联人放在眼里。结果却是东北军损兵折将,一败涂地,满洲里等重要城市失守,最终以东北军失败而告结束。
中东路事件是“改旗易帜”后的少帅所经历的第一次惨痛失败。东北军死伤及被俘人员9000余名。苏军仅伤亡800余人。
自此战后,少帅判若两人。他的思路很简单:东北军打不过苏俄军队,而日俄战争中日本又打败了俄国,按照A大于B,B大于C,则A必大于C的简单数学公式,那东北军肯定不是日军的对手。
偏偏日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密切关注东北战局的日军,通过中东路一战认为苏军“未来令人可畏”,其作战能力“不可低估”;而对东北军,则认为“简直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