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港岛商业巨头】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如果无法弹起阅读主题设置栏,请闭关器浏览告广蔽屏能功即可。
不过在90年代。有一份杂志,港岛最为出名的《壹周刊》是肥佬黎(佐丹奴的老板)花千万的代价,创办两年时间销量破10万大关,霸榜畅销杂志金榜
广告费收入达到600万,除去开支,每月能赚200万(注意是90年代哦,投资2年回本,金榜才赚200万个月)。
好景不长,粉肠马看《壹周刊》办得如此有声有色,决定也分一杯羹,创办《东周刊》,在两家战火未熄,八卦周刊烽烟再起,郑经瀚出版业的奇才创办《星期天周刊》扔出1000万的银光弹加入战场。
三国混战,八卦周刊领域杀得天地失色日月无光,最后他们谁赢了?打到后面各自舔伤口,都输给了互联网。
对于《天天日报》保持增长势头就好,纸媒竞争太激烈了,不求能创造太大的利润,陈易峰也仅是看上报刊的政治资源。
陈易峰真正有兴趣的是电视台,影响力超过纸媒报刊太多了。
最后一站来到红磡的港龍火柴厂,占地49万平方英尺的大厂,是陈家经营得最好的工厂,原本是过去上海火柴大王的产业,他的后人无心经营转让。
虽然制造工艺落后,而且工人岁数都偏大,都是手工细活,这家厂里维持着几百个家庭的开支,看着工作间里的工作氛围还不错,工人们偶尔会唠唠家常,大多数还是专心制作。
这家工厂刘家人在时,就管理的非常好,是按计件生产模式,本来就不是技术活,火柴厂的经营讲究市场,你市场大出口订单大你就能养活更多的工人
办工厂是个苦力活,工厂赚钱吗?如果很赚钱,港岛的工业应该非常发达。当陈易峰深入工厂去了解会发现
工厂的利润真的靠一针一线,一分一毫,干出来的。(这年代的机器还不发达,很多工艺品依靠熟练工人)
来到红磡怎么不到青洲英坭水泥厂看看?因为青洲英坭厂是美怡旗下的产业,美怡内部不稳定,而且是上市企业的产业,陈易峰也没权利参与到青洲英坭里面。
今天的摸底的所有工厂及报社是100%陈家所有,坐上母亲助理的车回中环。
经过刚今年通车的红磡隧道,这里已经车水马龙,隧道已经有少少塞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