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生路在何方(1/3)

  【扫元】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如果无法弹起阅读主题设置栏,请闭关器浏览告广蔽屏能功即可。

  大军在外征战,不就近征缴粮食,就要从百余里外的徐州城一路转运。

  徐州虽然不缺粮,却也经不起如此消耗。

  何况,不趁机消耗掉各村社“多余的”人力物力,难道坐等官军打回来征用?

  比起石山当初的“自觉献纳”,彭、赵联军少了很多顾虑,各村若有不服者,正好杀了分其家资。

  石山清楚自己的地位,只是严格约束本部人马,没有不合时宜地提任何意见。

  实际上,彭、赵二人就没再召见过石山,他就是想提意见,也见不着人。

  联军出徐州城时仅六千人,会师当日已超万人,之后每天都在快速扩张。

  石山身在后军,感受最深的就是行军队列越拉越长,其部与中军的距离,最初只有三里,两日后就拉到了十里。

  大军一路向南,便如滚雪球般不断膨胀,参与征粮的将士腰包渐鼓,士气也越发旺盛,只是沿途留下了一片血与火。

  除了征粮拉丁制造的恐慌,大军本身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兵马过万,无边无沿。

  上万人马长距离行军,涉及路线勘察、外围巡戒、通信联络、饮食保障、宿营地划分等事项,必须考虑天气、风向、水源等复杂因素。

  彭二郎和赵均用虽是能力出众的一方豪杰,但首次组织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仍不可避免的出现诸多疏漏。

  首先是随着裹挟的百姓不断增多,行军速度快速下降。

  会师当日,大军尚行进了三十四里,两日后就降至二十五里。

  石山有意观摩的立营技巧也没学到,因骡马、大车不足,大军携带物资有限,军帐尤其缺乏,各部立营基本没有规制,非常混乱。

  有分散强占民宅的,有集中睡在祠堂的,也有拆毁民庐搭建营地的,还有仗着尚未入冬结草而卧者,总之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大部分营地管理也极为混乱,比如最初设置灶台不注意风向,且分散各处,一旦做饭,整个营地就烟熏火燎。

  还有就是卫生问题,每日拔营,人、马粪便遍地。

  得亏刘福通起义在前,元廷大军被牵制。

  不然的话,汉末长社之战可能就会重演了。

  随之快速恶化的还有后勤保障,菜蔬肉食短缺倒是不打紧,底层士卒投军前常年饿肚子,现在好歹能吃饱,也没啥好抱怨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