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倍屈辱李鸿章赴日 丧主权中…(5/5)

  【红鸾记】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赔款,减为2亿两。

  李鸿章与伊藤“反复辩论两点钟之久”,希望保留辽东半岛的营口口岸,不割让日军并未实际占领之台湾,减少赔款额5千万等,均被拒绝。

  伊藤威胁,如不答应,广岛停泊的“运船六十余只”,“兵数万”,即开往战场。

  李鸿章报告朝廷“力竭计穷,恳速请旨定夺”,即谈判桌上的外交手段已达极限。

  李鸿章又去电天津税务司崔德琳,打听列强情况,崔德琳回电:“各国议论中国让地事,均不以为然,中国应勿急于成议”。

  情报显示列强可能会干涉,但日本限期在即,时间上等不起。

  4月15日,朝廷来电,同意日方要求,授予李鸿章和约签字的全权。

  同日的谈判中,李鸿章还试图作最后一番努力,据陆奥光宗记载当时的情景:

  “李鸿章自到马关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会晤这样不惜费尽唇舌进行辩论的。

  他也许已经知道我方决意的主要部分不能变动,所以本日的会谈中,只是在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不已。

  例如最初要求从赔款二万万两中削减五千万两,看见达不到目的,又要求减少二千万两,甚至最后竟向伊藤全权哀求,以此少许之减额,赠作归国旅费。

  此种举动,如从他的地位来说不无失态,但可能是出于‘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意思。”

  只是清廷同意签字的电报已被日方破译,任凭李鸿章磨破嘴皮,伊藤博文也是寸步不让。

  4月17日,双方正式和约签字。

  日本为什么会“让步”?

  李鸿章遇刺事件,一度改变了会谈进程,但对条款交涉阶段的实际影响有限。

  这颗子弹换来三星期的无条件休战,对于忧心北京城安危的清廷来说,也算是因祸得福。

  不过日本的休战让步,并非出于对李鸿章伤势的同情,而是为了打消欧美列强干涉的风险。

  战场上屡战屡败,李鸿章在谈判桌上无牌可打,他同样寄希望于欧美列强。

  至于李鸿章在谈判中的作用,恰如梁启超所说:

  “虽有苏张之辩,无所用其谋,虽有贲育之力,无所用其勇。舍卑词乞怜之外,更有何术?”

 

本章已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