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长安起论战,儒生大内斗:大汉到底会不会亡于科举?(3/4)

  【朕非汉废帝】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学而优则仕,这仍然是极少数的特权——治经水平相当,道德品质相同,却因出身不同,而前途不同。

  更何况,如果出身在普通的人家,想要“学而优”也是一件极难的事情。

  虽然《论语》中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的颜回大加赞赏,但大儒的门前求学者甚重,怎可能人人都教。

  若是有选择的话,大儒们肯定更愿意教那些更有家訾的“良家子弟”。

  不能“学而优”,自然更不可能“仕”了。

  但是今日如果天子真的推行了科举制,那情况就大大不同了。

  不管家訾多少,不管受学于何人,不管先祖是九卿还是乡里地主,都可以在科举制中一较高下。

  出仕的起点要么是二百石,要么是六百石——世家大族的子弟可能看不上眼,但对普通儒生而言却是一条好路。

  而最最关键的是“公平”二字。

  于是乎,两派儒生各抒己见,进而变成了唇枪舌剑——甚至常常发生冲突。

  从尚冠里到戚里,从北阙甲第到北城郭……戴着儒冠的儒生们,在每一个角落里口沫横飞地争论着。

  他们为了能够获得同好们的支持,儒生们无师自通地从《长安月报》上挑出了两个词,来作为自己的标号。

  而这两个词正是庶族和士族。

  这两个本不该那么早“出现”的阶层,在机缘巧合之下提前降临在了大汉。

  庶族和士族大致以家訾十万钱作为界限,以下者乃庶族,以上者乃士族。

  前者人数占到了八成以上,后者的人数则不过两成。

  从人数上来看,庶族占优;从掌握的权力来看,士族获胜。

  ……

  此时,在城门外聚集的这些儒生,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也是这场论战中的主力。

  他们在此处已经等了一个时辰,最开始还能保持安静,但是等到乏了、无趣了,就又开始与身边的人争论了起来。

  最开始,只是站在后面的年轻儒生“夸夸其谈”,但是很快,这争论就像海浪一样,迅速地向前面传来。

  在场的儒生当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争论当中。

  最开始,碍于前面有王式、后苍和韦贤这样的大儒在,诸儒生还不敢大声喧哗,争论的时候尽量压低了声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