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兴农(4/5)

  【穿越之我是耿精忠】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看到了向日葵,他也就想到了其他几种农作物,比如甘薯、玉米、土豆什么的,这些东西原产于美洲,的确是十分高产的作物,相当适用于中国现在的国情。地少人多,尤其是福建的一块硬伤。但是这些作物的种植到现在还没有形成规模,这就由不得耿精忠不思考了。这些农作物具有耐旱、耐瘠薄、高产等特性,因此推广这些作物才是解决根本的办法。

  就说甘薯吧,甘薯最初就是从福建和广东两省传入中国的,大致在福建从吕宋引种甘薯的同时。广东也从越南引进这一作物。东莞人陈益于万历十年从越南把薯种带回到东莞。甘薯引进后。首先在闽粤部分地区得到推广,但是也只是利用田间地头的闲置土地进行种植。明末之际,为了推广甘薯徐光启还专门编写了《甘薯疏》,可是却没有得到当权者的重视,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若是甘薯能大规模种植,说不定小冰河时期也就不会那么难度过,而导致农民起义暴起了!

  和甘薯相比,玉米的引进可能要更加早一些。明嘉靖三十九年甘肃《平凉府志》中就有关于“番麦”的记载,就其对番麦所作的植物学形态的描述,可知番麦即玉米,证明至迟到十六世纪中期,玉米已传入到中国。从玉米栽培的最早记载出自甘肃平凉来看,玉米可能是从中亚沿古丝绸之路引进到中国的。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杭州人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也认为:“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同时。他还记载:“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说明当时杭州已有玉米栽培。但当时玉米的种植并不普遍。主要分布在山区。所以《本草纲目》说:“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也很可惜的是,玉米也没有得到全国范围的推广,当权者只知道争权夺利,却是毫不关心民生问题。事实上,直到后世十九世纪以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玉米种植才走出山区,而向平原地区扩展,出现“遍山漫谷皆包谷”的景象。

  从甘薯、玉米等新作物的传入和缓慢的推广中不难看出,新作物对于山地和海涂的利用起着重要的作用,耿精忠回想这方面的信息,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山地和海涂的利用,便可以使得人口对于原有土地的压力有所减轻,即便以后人口激增,也不会闹起饥荒。看来,回头势必要大力推广这些宝贝了,不能就靠百姓们自己摸索。自己应该领头,成立一个农学会才是。虽然自己下令在报纸上已经经常刊登农业种植方面的信息,但是没有正确的引导,跟着做的人还是太少了。

  回去以后应该先找几本农书过来看看,好像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自己还没有看完,看来要接着看,该死,自己居然没有注意《甘薯疏》这一条。徐光启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在万历九年二十岁时,考取金山卫秀才,从此开始了教书生涯,直到万历二十五年三十六岁时顺天乡试第一,才成为举人。考中后仍以教书为生,直到四十岁前后,他的人生才发生大变化。他先是在赶考前认识了耶稣会士利玛窦,开始接触传教士。然后在传教士罗如望的指点下,加入了天主教会,教名“保禄”。次年徐光启进士及第,任翰林院庶吉士,以后又历任翰林院检讨、内书房教习、翰林院纂修、左春坊赞善、少詹事、河南道监察御史等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