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颍川之论(2/6)

  【朕本无意称帝】小说免费阅读,请收藏 全本免费小说【qbmfxs.com】

  今日,终于有机会一睹自己如意郎君的风采,她心中不禁暗自期待。

  一路上,士人们纷纷恭敬地退让,让出道路,脸上带着激动与钦佩的神色。

  袁绍随着荀爽进入学堂内,只见堂中已汇集了不少年轻学子,正神情专注地等待着开始。

  荀爽入座之后,示意袁绍落座,并对堂内众学子说道:“今日辩经,袁君将亲临聆听,诸位不妨畅所欲言,切磋探讨,今日以《公羊》为主,《谷梁》为辅。”

  顿时,台下学子们的眼中亮起了光。

  这其中包括,刚刚和荀攸一起抵达学堂的荀彧,还包括......一直盯着袁绍的侧脸发呆地钟繇。

  几乎是下一秒,就有一个年轻士人站了出来。

  “既然今日以《公羊》为主,学生愿请教荀夫子,所谓所谓‘三世之义’究竟如何理解?为何圣人定要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而不同世代,又应如何应用不同之道?”

  他来了,他来了,他真的来了!

  听到这个问题,台下的士人们为之一震,四周响起了低声的讨论。

  这位年轻的士人虽然口中说的是请教荀爽,但头却扭了过去,看向了袁绍,意思明显的不能再明显了。

  不光他如此,台下不少士人也目光灼灼地看向袁绍,期待着这位“小经神”在这个难解的问题上表达自己的见解。

  简单来说,三世之义是公羊学的历史哲学核心,认为人类社会士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顺次进化的过程。

  三世之说在近代的时候被康有为系统化,成为维新变法运动的理论基础。

  而三世说被最早的渊源所在,在于孔子。

  孔子写《春秋》时,所述,“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董仲舒发挥了这一学说,认为“《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

  在近些年,何休明确地提出了“三世”的概念——他认为孔子著《春秋》,是取春秋时期二百四十二年“著治法式”,将社会治乱兴衰分为三世:衰乱──升平──太平。

  在这里,涉及到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那就是——为什么研究历史。

  首先来说,就是理解人类社会的衍变,了解到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变化过程,明白当今社会如何形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